「老師(台灣對所有師,包含治療師,都仍習慣歸類叫老師),你知道嗎?我實在不明白,為什麼,他對敘述類的數學題目就是看不懂呢?」小堂(化名)的媽媽今天工作結束來接小堂時,跟我分享了這個疑問。「比如題目說:早上媽媽給小美二十元,小美去合作社買餅乾花了五元,下午在安親班又花了五元,晚上爸爸又給小美十元,所以現在小美有多少錢?像這樣的題目,他就算錯,算成十元?為什麼?」
目前分類:語言治療和舞蹈治療 (5)
- Apr 25 Wed 2012 11:45
聽孩子說自己的故事
- Mar 15 Tue 2011 17:42
交流四
叮噹:
我很同意妳說的,也很興奮妳的發現:
"未發展出口語前的非口語表達(肢體,眼神注視..等)
或許是口語發展的基礎能力
也是訊息輸入的首要途徑
孩子非口語的表達多了...接下來才能往口語的方向走"
- Mar 13 Sun 2011 17:35
交流二
叮噹:
舞蹈治療在孩童工作這塊,背景和理論,和兒童發展心理學密切相關。
不知道妳有無注意過嬰兒和媽媽之間的注視嗎?那樣的凝視,其實,是有一種心理支持和成長的功能,
也可以讓嬰兒從中開始自我形象的建立,以及建立跟人的連結,比如,當媽媽見到嬰兒,會笑,會說話,會玩遊戲,而漸漸地,嬰兒可以學習到,這個人,跟我碰面時,會有這些事發生,然後我如果學她笑的表情(嬰兒這時不知道這是笑),她就會回應更多,所以我可以有更多那樣的表情,就會有多好的回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