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跟在中研院工作的M講電話,聊聊我在英國工作(註)的情況,
對話卻因為我的儲值不夠而被卡斷,
我寫了EMAIL向M結束那時的話題,M回了我這些話。
「在我心裡頭,你做的事情是很不容易的,我相信一個華人在英國社會裡工作,要克服的東西,大概不是十根手指數得出來的」
是啊,不容易,離開了學校,進到了英國職場,實際地進到現實工作環境,我不能再拿英文不是第一語言做為藉口,
每次要在工作會議上,用英文,大聲地,有自信地,回報自己的工作情況,兩年的碩士課程加上實習工作訓練下來,也真的,
可以很自信地,用帶著亞洲口音的英文,說自己的工作情況。
我發現,要在英國社會實際地工作和存活,對一個亞洲人來說,真的不容易。
除了語言不同,文化上大不同,很多東西的不同,
從我接觸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經驗,我覺得,英國人,是世界上最難取悅的民族了。
(我覺得,即使看來冷冷的東歐人,比如捷克人,卻非常直接,喜歡就喜歡,討厭就討厭,表達地一清二楚。)
可是,相對的,我也學習到很多。在社交上,在與英國人應對進退上,不同機會不同場合,都是學習。
我覺得,英國人,其實壓抑又愛面子。
即使不喜歡對方,卻不說出來,仍可以,臉上堆滿笑容,告訴對方,一切都好(Everything is fine.)
或是明明看來實在醜到不行的東西,仍可以,臉上充滿驚奇地說,真是太美好、太可愛了(that's really lovely!)
或是在會議上,明明是氣到不行,仍可以,心平氣和地告訴對方,請問你介意我做…(Would you mind if I ......)
或是請問你介意幫我…(Would you mind doing......for me......)。
一切都以維持禮貌為最高準則,然後,才在背後八卦,或是表面和平,裡面可能暗箭批評一堆。
不過,從學習舞蹈治療的路上,
我改變了要求完美的習慣(這可能跟我們從小被要求一百分有關)
每次有任何的事情 ,不論感覺是什麼,
我都低頭問問自己,看到了什麼,聽到了什麼,感覺到了什麼,也學習到了什麼,
從學習治療到成為治療師的路上,看到不同風景,接觸到不同的人,也形塑了
一種轉化、消化情緒,與包容自己、別人、世界的能力。
(註)我目前的工作是在西敏寺(Westminster)兒童中心。
兒童中心(children's centre)是英國政府從1999年開始的政策,專門針對五歲以下兒童及其家庭,
提供許多不同的活動、服務,比如,兒童中心一星期開放五天,父母親可以帶孩子到兒童中心,參加不同時段的活動,
有時只是孩子來玩耍、父母可以與不同的父母碰面聊天;
父母可以去上免費的成長課程,有工作人員會幫忙帶孩子;
兒童中心也跟附近的單位合作(比如倫敦有許多博物館,都有安排與設計良好的活動給家庭一同參與,
例Tate Britain)
有時會有季節性的活動,如聖誕派對等等。
- Dec 15 Tue 2009 04:00
不容易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