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一個治療師,不同於老師,沒有太直接或命令式的話語和動作。但同樣地,也因應各種不同年齡層的個案,需要接觸不同的文化與流行事物,有助於了解自己的個案和個案被影響的因素。

有時要青少年做熱身,可能不是件太容易的事,但只要一放偶像的音樂,什麼都不用做,他們就會自己動起來,比如對英國的青少女而言,可以放「布蘭妮」。
(記得之前在台灣帶青少年時,蔡依林或是周杰倫就是最好的音樂,一開始自己不喜歡這樣的音樂,覺得自己早已離開那樣的年紀,可是隨著他們聽著一陣子,從音樂、歌詞內容,真的可以有更多了解他們想法的機會、知道他們藉此小小吶喊自己想法。我在想,許多的老師和父母,常常抱怨不了解孩子,可是當知道孩子喜愛的事物、音樂、偶像,若是可以不要先批評,比如說:「那個衣服是穿怎樣?褲子這麼低…」(誰會高興自己喜愛的人事物被批評得很難聽呢?)可以先試著陪伴,試著聆聽,至少是個機會。)

通常一放布蘭妮的音樂,特定的姿勢、動作,青少年就會自然而然地跳、模仿,對這階段的青少年而言(不管什麼國度或文化),都期待著趕快長大、成熟,而偶像的音樂、造型、歌詞,提供某種身份認同或角色扮演,治療師需要了解他們喜愛的是什麼,讓自己有更多與個案溝通的橋樑和話題。而在音樂的媒介下,動作的訊息也可以抒發情緒,或是某種心裡面不太敢表達的自信。團體的合作及溝通(誰要當布蘭妮、誰要當襯托的舞伴?)治療師的角色是支持團體,引導團體共同工作去找答案,並不是提供答案,可以讓他們自己去協調,可以適時地提出:「或許,可以大家是布蘭妮?」

歌詞的意思有時可以傳達心裡不敢說的想法,比如說有句歌詞’’stronger’’,音近’’stronger girl’’,Sue分享,在唱這句歌詞前,她會問:’’Who are we?’’ ‘’Stronger Girl!!’’治療師適時地運用字句,帶領團體。這時Sue說錯了歌詞的點,需要多幾一段音樂才會又回到那句歌詞,Sue只是笑笑,手一揮,就帶過了。Sue強調:「不是要做完美的治療師,犯了錯,也讓孩子知道,大人也是會犯錯,可以犯錯,不用感到不知所措。」

有些害羞、不太有自信的孩子可能會模仿別人的動作,治療師不需要制止,或鼓勵去做他自己的動作,就讓他們模仿,某些時候,需要走過特定的過程,才會更深層的東西跑出來。

這節課Sue要我們帶二樣平日生活最常用的事物來分享,先要大家不說東西名字,單單敘述,大家一一敘述了顏色、長短、功用、觸感等等,以及會讓自己想到身體的某個部分。Sue笑說大家的描述都很成人,她拿起一支木湯匙,拍打地上發出聲響,說:「記得一歲大的孩子是這樣認識東西嗎?記得你是孩子時是不是也會這樣做?」接著要大家把所有東西集中到中間,共同排在一起,再分享大家用字、最長不要超過一句話,形容這樣的組合或想到什麼?圍巾內包著護唇膏,一頭直立,延伸圍繞著組合,雨傘立著後頭、梳子插在鞋子上,湯匙勾在筆記本的圈圈上、還有郵票、手機,「放假」、「城堡」、「小島」、「像一條吃太多東西的蛇」,Sue:「大家的描述有很成人的,有小孩的,不管觸動自己的部分是什麼,或是你可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要做這個東西?我只是鼓勵大家,多試著用不同角度去想,去看,尤其對孩子的部分,比如說孩子的角度會是我們蹲著時…」Sue這時彎下身子,問一旁,圈圈中唯一蹲著的我:
’’那條蛇在做什麼?’’ ‘’他在喊叫(He is shouting.)’’’
‘’什麼?他在叫什麼?’’
‘’他在喊叫’’
‘’叫什麼?’’
‘’嘰哩呱啦喳喳鳴鳴…’’我隨意發了蛇的聲音。(其實很有趣。)

「多去觀察,多去想想,孩子喜歡的是什麼?孩子會怎麼說?」Sue建議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ytosel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