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的身體會說話,我相信。只是無聲,有時容易被忽略。

Sue說了一個例子,有年她在一般小學帶團體課程,有個小男孩,每次她說什麼,話語就像經過他面前、耳朵旁,從沒有進入到耳朵,跟隨指示活動,總是呆滯地,曲著身子,不太活動。某一天,Sue像往常帶大家伸展,小男孩突然發出像怪獸嘶吼的聲音,整個身體也像怪獸一樣張牙舞爪地開展,Sue說:「哇~有另一個Richi在身體裡面耶~我們以前有遇過他嗎?」

第二節的技巧(skills)繼續暖身的課題,Sue總是吹出很響亮的口哨聲,提醒大家:「上課了」;Sue簡單提醒注意流暢(Flow)後,配著帶有中東風情,節奏性中等強度的電子音樂,團體圓圈就開始暖身,中間有人改變了肢體伸展的方向、位置高低,Sue提醒:「Passing, not taking.」(傳遞,而不是拿取),才是團體暖身的重點,今天不是舞蹈課,不是比較技巧的高下,帶領者要注意(「注意!注意!注意!」(Notice!!Notice!!Notice!!)「團體成員能不能做到?團體的韻律如何?」
如果有成員沒有辦法做到,可能會讓成員緊張、手無足措,有的時候是帶領者本身會失了方向,不知如何帶下去,這時就開開玩笑:「唉呀,這個動作好像有點難喔…那你們有想到什麼更好的點子嗎?」(Sue說,這時候孩子的團體通常就會有很多聲音和動作出現)

Sue不說太多理論,通常是團體開始做了一輪後,或在中間有任何問題以及注意到任何情況,就馬上丟出來給大家想想、討論,再繼續下去。Sue要大家想想團體暖身的重點:
1、韻律
2、視線交集(eye contact)
3、清楚的肢體動作
4、聲音、方向指示、動作線索提醒
最重要的,是治療師需要不斷地注意新的動作團體是否能夠做到,不是治療師自己跳舞,而是治療師帶領大家進入動作的領域裡。

還有運用身體小部分來動;Sue舉例讓大家想想派對和功夫動作,隨意做了幾個動作後,分成二派同樣在圓圈裡做動作,之後請一個人進到中間來做動作,可是只能動身體的某一部分,要大家猜猜是派對或是功夫動作,Sue說以前帶這個活動時,有個小男孩做了一個動作,可是大家看很久都不知道,拚命問他:「你到底要不要做動作?」小男孩無辜地回答:「我在做了啊。」後來,才看到小男孩拚命用”眉毛”上下移動,來做派對動作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ytosel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