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樣的日子和經驗,似乎持續了近三個月,上課時,我幾乎都是安靜地聽,安靜地寫筆記。
在我們的系上,會安排一位老師,負責和學生討論課業之外的人生問題,如果你碰到任何問題,想找人討論,你都可以跟這位老師聯絡,一次有30分鐘的時間,可以跟老師討論你想說想問的。也有可能,是相反情況,教師團會時時注意學生情況,若覺得任何一位學生有些不對勁,這位老師,就會主動和你約時間,向你詢問,你的近況。(和台灣這位朋友說完,我覺得這是幸福點之一:一個培育未來助人工作者的環境,密切注意每位學生的情況,也不是像媽媽型那樣什麼都全包,是好像,你知道支援在那,只要你舉手,就能接受到支援。)
- Dec 08 Sat 2012 15:38
Find your voice II找到你的聲音(二)
- Oct 23 Tue 2012 10:59
聽見
今天早上,團體裡一個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,(小一男生,走路都是慢慢地,有時會眼神飄啊飄地,望著天花板,或是窗外,我會好奇地,跟著他的視線看過去。也找著,在他的視線看到我時,用微笑和他打招呼)在回應時,走來靠在我耳邊,用著氣聲加悄悄話的聲音,說了幾個字 :老鷹捉小雞(當時大家在選擇要玩的遊戲)。三個月來,第一次聽到他的聲音,我興奮地想大喊:「老天爺啊~真的讓我等到這一刻了!!我聽見他的聲音了!!!」
再次看見,有品質的陪伴,是治療的第一步。
- Oct 15 Mon 2012 11:05
「Find your voice」找到自己的聲音(一)
最近,跟一位在台灣完成諮商心理師訓練的朋友聊天,他回應我說:「你長成一個表達性藝術治師的過程,是幸福的。」
我後來想想,真的很幸福。於是,我想,來說說,這些過程的故事。
「Find your voice」找到自己的聲音
- Aug 28 Tue 2012 12:16
本來的樣子
這幾天,看到一篇文章(連結如下),
讓獨特有個可靠的家
而在想一些問題:
「我本來的樣子,是什麼樣子呢?」
「和我一同工作的個案,原本的樣子,是什麼樣子呢?我是直接要矯正、修改他的行為?
還是可以接納他本來的樣子,能夠引導他,由他自己去找到自己,符合社會合理期待呢?」
老師、家長,用行為治療的方式,獎賞、懲罰制度孩子的行為,以達到行為改變(例如:集點點,做了什麼好的行為,可以得到點數,有了幾點後,可以換小禮物)我明白社會合理的期待,但那份期待,到底對一個孩子的本來樣子,是引導?還是發展?或是改變成大人要的樣子呢?
仍在想…
- Jul 14 Sat 2012 15:03
你可能會想問表達性藝術治療師的問題
常有人問我,藝術治療師,是不是像他看到電視上那樣,看到他畫的圖,就可以馬上說出他心裡狀況是什麼?在想什麼?
- Jul 10 Tue 2012 20:26
白床單鬼的故事
今天,我想說一個故事,故事主角叫小果,一個常被恐懼困擾的孩子。
有一次,小果告訴我,她其實,常常害怕很多事,尤其是最近,某一個晚上,她被爸媽吵架的聲音吵醒後,聽到媽媽喊出「離婚」這兩個字後,小學五年級的小果,懂得「離婚」的意思,她邊聽著爸媽的吵架聲,邊躺在床上,怎麼翻也睡不著了。隔天,雖然爸媽都不提這件事,但小果覺得,她可以感覺得到,爸爸和媽媽,好像,都不太看彼此了,吃早餐時,安靜到連小果都覺得,自己可以聽得到自己嚼麵包和喝豆漿的聲音。
- May 17 Thu 2012 13:19
遊戲

「…可能也只有在遊戲裡,小孩或成人才能放得開,才有創造力…遊戲中的孩子,忘我到幾乎脫離現實,他們佔據一個無法輕易離開,也不容他人入侵的領域…遊戲是個體驗,有創意的體驗,而且還是將時空連續一體的體驗,也就是生存的一種基本形式。」─「遊戲與現實」溫尼考特著,心靈工坊出版。
- Apr 25 Wed 2012 11:45
聽孩子說自己的故事
「老師(台灣對所有師,包含治療師,都仍習慣歸類叫老師),你知道嗎?我實在不明白,為什麼,他對敘述類的數學題目就是看不懂呢?」小堂(化名)的媽媽今天工作結束來接小堂時,跟我分享了這個疑問。「比如題目說:早上媽媽給小美二十元,小美去合作社買餅乾花了五元,下午在安親班又花了五元,晚上爸爸又給小美十元,所以現在小美有多少錢?像這樣的題目,他就算錯,算成十元?為什麼?」
- Apr 03 Tue 2012 10:39
有機體
- Nov 11 Fri 2011 14:10
人
人渴望親密 又 渴望自由
人渴望靠近 又 渴望遠離
- Sep 22 Thu 2011 22:31
請不要對世界關閉
親愛的孩子,請不要失去希望,請不要對世界關閉,雖然,我不能改變你,但,請至少,給我一些機會,進入你的內心,或許,我們可以一起做些什麼。
- Aug 21 Sun 2011 10:47
位置
我想念我的倫敦時光,想念倫敦的自由和奇怪,每個人都可以那麼奇怪,卻很少有人問:「你為什麼那麼奇怪呢?」,好像,每個奇怪,
都有一個空間放置和安在。
- Jul 11 Mon 2011 15:20
相同和不同,認識和不認識
這星期,受朋友的邀請,一起帶一個社區的兒童肢體工作坊。
今天,是第一天,或許是因為團體之間的不熟悉,或是對於上課仍有一個制式的習慣和概念,習慣大人,會示範,或是會叫孩子怎麼做,許多孩子,在我們邀請做,和別人不同的,做自己的動作時,往往,停在那裡,好像雙手雙腳,突然,都不是自己的了。
- Jun 28 Tue 2011 23:00
看看我.聽聽我.親子一起玩
2011年十月份
舞蹈治療親子體驗團體 (給一至四歲的孩童及其父母)
現今的孩童發展,注重於智力的開發,但身為人的,從身體發展和了解心裡感覺情緒,卻少了關注的部分。
在這個團體中,希望開放一個時間和空間,帶領父母和孩子,從遊戲、身體動作、團體交流互動中,感受自身和孩子,彼此外在與內在的變化,孩子身體的發展、情緒上的變化,感受生命的流動,讓父母和孩子,在這個時間和空間,專注地,感受和了解彼此。這個團體主要,是在於團體溝通、表達、互動的過程,參加的成員無需有任何舞蹈經驗。
團體開始會以,比如,唱打招呼歌來歡迎、認識彼此,之後慢慢地,引領人會視團體成員情況,運用如:身體動作、遊戲、聲音、故事等等媒材,來讓彼此熟悉、建立關係;也讓孩童和父母親,透過這個團體,可以有機會,放鬆地,與不同親子家庭互相認識,聊聊,分享彼此照顧孩子、生活上的各種酸甜苦辣。